新华网北京9月22日热讯(贾紫来)当兰州马拉松在八级大风后依然迎来40万市民的深情守望,当无锡以“立体救援”守护跑者生命通道,当厦门让“跑者服务跑者”成为赛道上最温暖的风景……这些赛事早已超越体育竞技本身,成为一座座城市用精细治理与人文关怀塑造的动人名片。超越背后,是组委会有力度的协同、有韧性的应急、有温度的倾听,最终让马拉松不再只是赛道上的竞速,更成为整座城市的共同节日。

5月25日,2025兰州马拉松鸣枪起跑。组委会供图
一场马拉松赛事,如何激发整座城市市民主人翁般的认同与自豪?或许,靠的就是组委会一份将麻烦留给自己、将便利留给市民的办赛初心,一种从“管理城市”到“服务人民”治理理念的深刻转变。
据统计,2024年全国范围内共举办路跑赛事749场,参与人次704.86万。这些赛事不仅带动了体育消费,更成为城市治理创新的试验场。兰州、无锡、厦门等城市通过马拉松赛事,建立了跨部门协同机制,完善了应急响应体系,创新了市民沟通方式。
看不见的城市交响曲:多部门的协同艺术
马拉松赛事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城市治理的水平。成功的赛事背后,是城市治理理念的深刻转变。
时针拨回到2025兰州马拉松发枪前一天,所有人都不愿遇到的“意外”还是发生了——一场八级大风裹挟着阵雨冰雹突袭了兰州。一时间,场地搭建、点位布置等赛前准备工作都遭到极大挑战,这场备受当地市民和全国跑友期待的赛事,能否如期举办也被打上了问号。
“无论如何也要确保赛事顺利进行”成为赛事组委会刻不容缓的使命。随着应急预案的迅速启动,参与赛事的43个部门开启了一场与天气赛跑、为城市荣誉而战的紧急协同。夜深了,风渐息、雨渐停,城市恢复宁静。而赛道上的“战斗”才刚刚开始:政府部门清理路面,执行方和志愿者加固设施,商家积极配合调整布局……那一夜,兰州无眠;那一刻,承载440万市民信任与支持的城市仿佛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为同一个目标全力以赴。

图为参赛选手在兰州马拉松比赛中。组委会供图
狂风骤雨没有浇灭城市的热情,赛道格挡更没有成为市民参与的障碍。雨过天晴,无数市民以主人翁的姿态出现在赛道各个角落为远道而来的跑友加油助威,正是兰州马拉松凭借井然有序的组织、高效克制的运转机制迎来的双向奔赴。
围绕兰州马拉松,由43个部门组成的组委会在赛事期间成为了“城市大脑”。这里没有部门壁垒,只有共同的目标:让马拉松成为城市的节日。交警支队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提前发布交通管制信息,说明详细的管制时间、路段和绕行路线,确保群众提前知晓,合理规划出行;城关区在15个补给点、观赛区、半程终点等人流密集区域加派保洁人员,2900名环卫保洁人员进行巡回保洁,并在赛道沿线28座原有公厕的基础上,新增临时厕位146个、男士小便间9个,满足参赛选手和市民游客如厕需求……

其他城市也有创新做法。2025无锡马拉松针对如厕、卫生、交通、急救等马拉松赛事的传统“四难”,创新使用老式简易小便池、“连体”垃圾池、三级波浪式清理、“立体救援”等设施举措,让问题得到大幅缓解。武汉马拉松通过“汉马智慧系统”,实现对42.195公里赛道及起终点区域的医疗、补给、卫生等各类赛事设施,以及其它公共服务资源一屏统览,为跨层级、跨区域、跨部门的协同合作,提供有力保障。
这种协同不是机械的配合,而是深度的融合。卫健委将医疗点与表演点相邻设置,让加油声成为突发医疗情况的“背景音”;环保部门在赛事前一天进行洒水降尘,同时实时发布空气质量数据。类似举措既确保跑友安全参赛,又能令市民放心观赛。
风雨中的定海神针:应急系统的温度与韧性
突发事件最能考验城市的治理成色。2023年的远安马拉松原定于9月24日举办。可当赛期临近,当地遭遇持续降雨,赛道出现安全隐患。原定的美好赛事瞬间变成了一场应急大考。
23日,赛事组委会启动应急预案:在组织专家会商并征求部分参赛选手意见后,连夜发布通知,决定启动熔断机制,赛事延期举办,参赛选手可选择保留参赛资格或申请退赛;同时,针对已抵达远安的参赛选手,组委会全额补偿因参赛产生的交通费、住宿费。“工作人员付出了那么多,谁也没想到居然是这个结果。”参赛者聂女士回忆道,“组委会的‘售后’真的有很大诚意了。”“没有人抱怨,反而因为城市的快速反应感到温暖。”

2024年3月17日,2024远安马拉松在湖北远安县桃花岛生态湿地公园举行,图为参赛选手在油菜花海中奔跑。组委会供图
来年3月17日,万名跑友如期而至,与组委会一道,在菜花遍地的田野之间,共赴久别重逢的春日之约。
2024上海半程马拉松曾出现令人揪心的一幕:一名跑者在赛道20公里处倒地,现场急救人员采取紧急心肺复苏和使用AED自动体外除颤器施救后苏醒恢复意识。现场目睹抢救全过程的观众表示,从患者意识丧失到抢救成功恢复意识,中间只有30几秒,救护车从呼叫到抵达现场,也只有2分钟的时间。
无独有偶,2025无锡马拉松比赛过程中,一位选手出现心脏骤停,医疗志愿者迅速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除颤成功后,救援直升机直接将跑友送至定点医院。这个“地面+空中”的立体救援体系,为生命安全建立起一条快速通道。

这些突发事件没有变成危机,反而成为展现城市治理水平的窗口。正如跑友所说:完美的服务是在阳光下的周到,极致的服务是在风雨中的坚守。
锡马赛事组委会负责人认为:“应急响应能力直接反映了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水平。成功的马拉松赛事表明,中国城市治理正在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变。”
从“为你好”到“与你一起好”:沟通艺术的升华
以往,马拉松最受诟病的是“突然的通知”。市民前一天晚上还正常通行的道路,第二天一早突然被告知禁止通行。这种“为你好”式的管理,虽然效率高,却少了温度。
兰马的做法是:提前进入社区与市民沟通,把“告知”变成“服务”,宣传赛事同时,了解市民看法,以及他们的特殊需求,并鼓励市民主动走出家门为参赛者喝彩。
中迹体育董事长张思杰提倡深度的公众参与。“我们甚至鼓励赛道周边有条件的居民,开放自家卫生间供选手、观众使用。”他介绍说:“虽然赛事配备了足量的流动公厕,但这体现了市民欢迎跑友来我城市做客的精神。”

兰州马拉松举办期间,市民在赛道旁为参赛选手助威。组委会供图
今年,兰马组织了259名“领嗨员”在赛道沿线的21个点位进行表演,还在35个点位准备了万份“市民加油道具”,既为选手加油,也让围观市民真正成为赛事的一部分。“过去我只是围观,现在是主动参与。”参加了多届赛事助威的市民表示,“组委会还给我们做了加油培训,感觉自己也是赛事主角。”
倾听与改进同样重要。曾经,有网友反映一些赛事因道路封闭耽误了重要考试、医院就诊等事务。对此,重庆的做法是构建“空地联动+网格管控”的立体安保体系。对重点路段实施分时分段管制,设置硬质隔离设施与引导标识,采用“潮汐式”放行,在保障赛事顺利进行的同时,尽可能降低对市民出行的影响。

1月5日,2025厦门马拉松赛鸣枪开跑,图为选手从起点出发。体育日报记者 魏培全 摄
对于部分休闲跑者来说,他们不一定有能力跑完42.195公里的全程马拉松,更多的是想参与和感受赛事氛围。厦门马拉松充分听取跑友关于让跑者去赛道上服务选手的建议,于2017年推出“跑者服务跑者”体系,让更了解选手需求,也更懂赛道突发状况的跑者去帮助服务其他选手。
“沟通不是单向的通知,而是双向的互动;管理不是冷冰冰的管制,而是暖心的服务。”厦马赛事组委会负责人总结道,“这种沟通方式的转变,体现了城市治理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的变革。当市民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他们就会成为赛事的最好代言人。”
人民城市的治理密码
马拉松就像一面镜子,照出城市治理的水平。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风,反映了兰州马拉松赛事成功的背后,是城市治理理念的深刻转变:从管理到服务,从管控到协同,从单向指令到双向互动。

2024年11月3日,2024北京马拉松鸣枪起跑,图为参赛选手在比赛中。组委会供图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这句话在马拉松赛事中得到了最真实的体现。当市民自发走上街头,当呐喊助威声传遍全城,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场体育赛事,更是一座城市的人文情怀与治理智慧。
从赛道到街道,从跑者到市民,马拉松正在中国城市中跑出一条新的轨迹:体育赛事不再是城市运转的“中断期”,而是成为城市情感的“黏合剂”;封路管制不再是市民的“麻烦事”,而是成为全民的“狂欢节”。
这种转变蕴含着人民城市的治理密码:以人民为中心,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次次细致的服务、一场场温暖的互动、一个个及时的回应。当城市真心为市民考虑,市民自然会用热情回报城市。这就是为什么同样是封路,有的城市招来抱怨,而兰州却赢得喝彩。

3月23日,参赛选手在2025武汉马拉松比赛中。体育日报记者 杜子璇 摄
如今,马拉松已经超越体育赛事本身,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整个城市都会提前进入节日状态。商家推出特惠,市民计划着观赛路线,甚至新婚夫妇会选择在赛道旁举办婚礼,让万人见证他们的爱情。
“马拉松让我们的城市更有温度。”这是许多市民的共同感受。而这份温度,源于城市治理者对每一个细节的精心打磨,对每一位市民的真诚尊重。
从“赛道”到“街道”,马拉松跑进了市民心里,也跑出了中国城市治理的新路径。这条路,以人民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以协同为方法,正在为中国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新的注脚。
vs
科林蒂安
vs
尤文图德
vs
巴西国际
vs
瓦斯科达伽马
vs
巴伊亚
vs
克鲁塞罗
vs
篮网
vs
爵士
vs
76人
vs
犹他爵士
vs
布鲁克林篮网
vs
费城76人
vs
森林狼
vs
奇才
vs
华盛顿奇才
vs
明尼苏达森林狼
vs
弗拉门戈
vs
火箭
vs
休斯顿火箭
vs
鹈鹕